2022年刚开始,成都“建圈强链”动作频频:1月7日,成华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数字钢联大厦入驻启动暨“工业互联网+钢铁供应链”创新服务平台签约举行;1月8日,双流自贸试验区内的顺丰四川分拨中心产业园全面投用……
项目,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。不久前结束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,标定成都在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功能,瞄准微笑曲线两端,加快打造一批产业规划大、创新能力强、主体活力强和协同效应强的重点产业集群,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,发挥示范带动作用。
着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去年12月10日,成都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,从“谋划图谱、引优育强、集聚要素、拓展空间”四方面作出部署,并确定了推动12个产业生态圈和20条重点产业链提能升级的目标。
突出创新
以科技为支撑促技术成果转化
“在产业上,成都有很多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!”这是成都市不少人的观点。光电与集成电路、脑科学、碳中和等“新赛道”,正是弯道所在。
2021年12月23日,天府新区兴隆湖畔,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成立。这个承载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核心平台,以“碳中和+”为核心,将赋能清洁能源、环保装备、绿色建材三大产业赛道,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。
“科技创新既要重视‘从0到1’的原创突破,更要重视‘从1到100’的成果转化。”在上述全会分组讨论上,成都市相关负责人指出,要大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,增强科技支撑能力,聚焦前沿赛道,充分挖掘用好央企、高校、院所优势资源,支持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与中试验证平台,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,促进“金融、科技、平台、产业”融合创新,推动更多技术成果就地转化,破解科技与产业“两张皮”问题,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。
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就地转化,正是成都市双流区的着力点。“比如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控所,我们正在考虑将它的基础研究部分整体调迁,现在的地方就可以作为成果转化基地。”在双流区委书记鲜荣生看来,这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生态,深化产学研合作。
链主及龙头企业是产业建圈强链的主引擎。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围绕链主企业,该区将重点从招商引智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重点发力,未来5年还将推出3000亿元产业全链招商引智。
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和金融。“我们要立足软件学院等专业,深度融入成都产业生态圈进行人才培养。”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余治平反复强调。成都交子金控集团党委书记方兆则表示,将聚焦科技金融,进一步做大做优产业基金,为地方经济发展不断提供“源头活水”。
实质性的行动随即展开。2021年12月30日,《成都市新基建助力产业“建圈强链”新场景新产品清单》出炉,面向全球发布成都新型基础设施、绿色低碳发展设施、生产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188个新场景和222个新产品,对外释放产业投资机会约400亿元。
突出协同
携手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
“我们与天府新区和成都高新区是强链接。”成都市新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在当地,产业功能区正成为区域间加强联动的重要承载。
不久前,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与新津区、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,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共同打造西部(成都)科学城——天府先进智造产业基地。合作被寄予厚望,“希望让市场真正发挥跨行政界线的资源配置作用,让产业自身需求成为跨区域协同的内生动力。”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展望。
更多区域间的协同正在展开。去年12月31日,金堂县政府与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签订《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》,双方将制定搭建产业工作专班、共建产业生态圈、组建产业投资基金、共建产业示范园、培育产业创新人才、突出核心技术攻关、打造绿色制造典范和转化公园城市理念八大举措开展深入合作。
在近日召开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,成都市相关负责人指出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以协同共享和互促共赢为特征的“生态化”发展趋势愈加明显。
“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》已经印发,我们非常希望能借此机会提升简阳交通的通达度。”在成都简阳市临空经济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看来,要真正把临空经济发展好,离不开区域间的协同配合,交通恰是先手棋。
成都东部新区相关负责人则尤为强调“全局”与“一域”的关系。“要站在全局的视角谋一域之发展。”他认为,成都东部新区设立之初,就秉承着为成都全市发展开辟更大空间的使命,自身的发展更要与全市相向而行。“我们要质、量并举,大力做强产业,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贡献。”□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莹佩程文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