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7日一早,蓬溪县新会镇骡埝村村民就忙碌起来。在已经平整好的“巨型稻—青蛙”生态立体种养项目基地内,10余名村民正将240余万尾青蛙苗放入塘内。为了处理新到蛙苗的“应激反应”,养殖技术人员提前准备好了维生素等药物,以保证蛙苗存活率。
记者了解到,“巨型稻—青蛙”生态立体种养项目基地共计50余亩,是遂宁国科创新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依托“巨型稻”发展生态种养,落户蓬溪县新会镇的农业项目。该项目以“巨型稻”系列品种种植为中心,加青蛙放养为一体,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稻田复合生态种养模式。
“青蛙以水底小生物为食,可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,达到不施化学农药、全生物防治、绿色无公害的目的。”“巨型稻”立体种养项目技术顾问符振宁告诉记者,“巨型稻”与青蛙生长周期接近同步,可以做到前期栽种放苗一步到位,中期管理、后期收获同步进行,有效节约人力和资金成本。“如果种养合理得当,管理到位,每亩综合效益可达到3万元以上。”
“巨型稻—青蛙”生态立体种养项目主要以养殖黑斑蛙为主,采取“村集体主导+专业团队管理+企业技术支持”的发展模式,预计今年9月底青蛙和水稻实现同步收获。
“乡村振兴,首要的是农业的转型升级,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,而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。通过‘巨型稻—青蛙’生态立体种养项目,今年,骡埝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。”蓬溪县新会镇党委书记魏雷波介绍到。
农业科技创新成效如何,关键在于成果转化和推广环节。“巨型稻—青蛙”生态立体种养项目就是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我市制订出台了《遂宁市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》,从科技成果首次转化、成果创造、转化主体、转化人才等方面进行全链条激励。除此之外,2020年,我市还新组建全市中药材、林业、蔬菜、水产、粮油等7支科技特派员团队,科技特派员130人,开展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余场次,培训人员1800余人次,结对帮扶贫困村(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)7个,引进、培育新品种15个,推广新技术5项;积极争取实施省级农业科技项目24个,获支持经费3300万元;遂潼两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合作关系,共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,与潼南初步形成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广领域的协同创新格局。
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,打通科教资源转化与农业产业化路径,为全面实施‘乡村振兴’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。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2021年,围绕乡村振兴,我市还将持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,积极推广无人机植保、水肥一体化等智慧农业新技术和水果马铃薯、巨型稻等新品种,加强种植业基地建设,积极培育水稻、玉米新品种;积极组织申报实施一批农业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项目,确保全年推广服务三农新技术、新成果20项以上。